胃食道逆流的防治
長庚醫院肝膽胃腸科主治醫師陳益程表示,造成食道括約肌張力遲緩的原因,至今醫學界仍不完全清楚,但就目前所知的,
可大致分為幾類:
1.生理構造問題:例如老化、肥胖、食道疝氣等。
2.藥物引起:例如某些治療氣喘、高血壓的藥物,有可能造成括約肌鬆弛。
3.食物引起:例如油脂類、巧克力、薄荷類、甜食、菸、酒等食物。
阻止逆流三部曲:
有胃食道逆流的症狀,應該先從生活習慣的改變做起,如果無法緩解,就要看醫生。
Step 1:改變生活飲食型態:
這是最基本且有效的方法,症狀輕微者,可因此而改善不必吃藥。
1.避免影響食道括約肌張力的食物,例如油脂類、巧克力、薄荷類、甜食、菸、酒等。另外,王嘉齊醫師還提醒患者,平時多留意吃了哪種食物會更不舒服,例如有些人吃了麵包、可樂、或果汁,會感覺酸得更厲害,就要避免。
2.吃完東西不要立刻躺平,因為平躺的姿勢,胃部的東西更容易逆流到食道。「至少要等30分鐘到1小時,」王嘉齊進一步說明, 如果吃的是不容易消化的食物,甚至要等3~4小時才能排空,而且「不要吃太飽,否則胃部的壓力會更大。」
3.睡前2~3小時不要吃東西,王嘉齊提醒,夜晚型的患者更要戒掉吃宵夜的習慣。
4.夜晚型的患者,睡覺時可多放一個枕頭,把頭部墊高15~20公分,減低胃酸逆流的機會。
5.不要穿太緊的衣服,陳益程醫師表示這樣會增加胃部的壓力,使得食道括約肌更無力抵抗。
6.減肥。美國西北大學胃腸科教授彼得.卡利拉斯(PeterJKahrilas,)在《北美臨床胃腸內視鏡》中指出,肥胖不僅是造成胃食道逆流症的原因之一,也是腐蝕性食道炎及食道腺癌的危險因子。
7.促進唾液的分泌,可以中和逆流上來的胃酸濃度。彼得.卡利拉斯建議嚼口香糖、或口服甘味藥片(例如喉糖),也有助於改善輕微的心口灼熱症狀。
Step 2:藥物治療:
如果症狀嚴重,或是調整生活飲食型態後仍然無法改善,就得藉助藥物治療。常用藥物有:
1.制酸劑:俗稱的「胃藥」,可以中和胃酸。陳益程認為,如果症狀輕微且經過醫生確定診斷者,可以自行到藥局購買服用。
2.黏膜保護劑:保護食道的黏膜,減輕胃酸的傷害。
3.促進食道蠕動的藥物:加速食道排空逆流上來的胃酸。
王嘉齊表示,如果以上的症狀治療無法改善,就要考慮做胃鏡,一來排除合併其他嚴重疾病的問題(例如癌症、食道狹窄、食道細胞變性等),再者是確定食道損傷的程度,包括發炎、破皮、潰瘍等,再依診斷考慮服用以下抑制胃酸分泌的藥物。
1.組織氨受體拮抗劑(H2blocker):抑制胃酸分泌,但是彼得.卡利拉斯醫師認為,組織氨受體拮抗劑的效果,並不如質子幫浦抑制劑。
2.質子幫浦抑制劑(PPI,ProtonPumpInhibitor):完全抑制胃酸分泌,是目前最有效的藥物。
陳益程醫師表示,胃食道逆流症的藥物治療,「可以直接服用PPI,不一定要漸進式的。」 但是受限於健保局的規定,必須是胃鏡檢查結果出現異常者才能給付,依食道的損傷程度不同分為兩級,最多分別給予4個月或1年的療程。
國內外的研究皆顯示,高達70~90%的胃食道逆流患者是「無破皮的逆流性疾病」(NERD, nonerosiverefluxdisease),即有明顯的典型症狀,卻在胃鏡檢查下沒有發現食道受損的情況。
王嘉齊醫師觀察這群患者,雖然胃鏡檢查一切正常,但明顯的症狀已嚴重危害他們的生活品質。「國外的做法是有症狀先給藥,有必要再做胃鏡,國內則是先做胃鏡才決定要不要給藥」,王嘉齊推論國內外的做法不同,是因為國外的胃鏡檢查比較貴(約1500美元、4萬多台幣),而PPI的藥比較便宜,但是國內則相反,胃鏡檢查只須台幣約1500元, 一顆PPI的藥則要40~50元,4個月的療程就需5000元左右的費用。
王嘉齊引用國外的研究結果表示,胃食道逆流症病患的一年內復發率高達70~80%,PPI的藥物對於有胃食道逆流困擾的病人(無論胃鏡檢查有無異常),不僅可以緩解症狀,還能延緩停藥後復發的時間。